单元综合练习
1、选择题
1.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魏源的思想倡导脱离中国实质
答案C
分析中国近代印刷业并不滞后,故A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进行了洋务运动,不再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反映了社会变革思想,而这一时期中国却没人看重,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缺少变革社会的意识,故C项正确;魏源的思想倡导符合中国实质,故D项错误。
2.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表明文祥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规范
D.否定西方民主规范
答案A
分析依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英国议会的优点,并期望一定量上借鉴其精神内涵,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始于1898年,与材料“187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洋务运动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义可采取”,文祥对西方民主规范一定量上持一定态度,故D项错误。
3.李鸿章凭淮军实力日渐强盛。一次,他在游孔林时说道:“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李鸿章如此评价孔子,其背景最可能是
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中体西用”思潮兴起
C.“托古改制”思想产生 D.“尊孔复古”思潮泛滥
答案B
分析“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故A项错误;据材料“孔子不会打洋枪,今不足贵也”并联系所学常识可知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即“中体西用”思潮兴起,故B项正确;“托古改制”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故C项错误;“尊孔复古”思潮是袁世凯发起的,故D项错误。
4.甲午战前,湖南“风气未开,向来最恶洋务”,而战后,“贤士医生渐谙外情,竞讲新政”。这一变化表明
A.洋务运动很难拓展 B.西学影响日益加深
C.维新政策得以实践 D.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答案B
分析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未包括材料中“而战后”“竞讲新政”,故A项错误;维新政策得以实践材料中并无有关信息,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但材料中“风气未开”“渐谙外情,竞讲新政”表明主旨是西学影响的变化,民族危机只不过其中一个要紧节点,故D项错误。
5.1897年梁启超初次提出地方自治的设想,“故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这表明地方自治的设想是
A.民族工业进步的势必需要
B.梁启超救国思想出现重大转折
C.戊戌变法改革手段的延续
D.应付列强瓜分狂潮的救国方案
答案D
分析民族工业进步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地方自治不符合民族工业进步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梁启超的地方自治思想,不可以反映梁启超救国思想的转折,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因而梁启超1897年提出的地方自治设想不可能是戊戌变法改革手段的延续,故C项错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在这一年代背景下倡导地方自治以防止被列强瓜分,故D项正确。
6.“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刚开始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第二为政治……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可以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备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程度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答案C
分析陈独秀阐释的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为由器物到规范到思想,同时指出思想层次是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觉悟,故A 项错误;题意并不是单独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B项错误;依据题目中“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故C项正确;依据题意,陈独秀一定了以前探索的层次,同时指出探索的层次应深入到思想层次,故D项错误。
7.陈独秀指出:“宪政推行有二要点,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不然虽由出色政党学会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号曰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这表明陈独秀倡导
A.政党政治 B.国民政治
C.立宪政治 D.社会主义
答案B
分析陈独秀觉得出色政党学会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但材料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政党政治,故A项错误;陈独秀觉得出色政党学会政权可以称为政党政治,不可称为立宪政治,并未表明陈独秀支持立宪政治,故 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8.“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据此判断,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指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B.它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C.它是在推翻了封建规范后出现的
D.它是中国近代首次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B
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故B项正确。
9.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到:“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可以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营运管理之。”此说是
A.孙中山节制资本思想的体现
B.为国家干涉经济制造舆论
C.首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形成四大伙族的理论依据
答案A
分析由材料得知孙中山倡导使私有资本不可以操纵国民之生计,体现的是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进步为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首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材料只不过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四大伙族形成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是孙中山时期,故D项错误。
10.1937年9月,毛泽东写作《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源于由主义源自“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并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保留它的地位”。这事实上反映出
A.中共强烈反对自由民主
B.民族危机促进国共合作
C.现实挤压自由主义空间
D.自由主义不符合中国需要
答案C
分析中共是倡导自由民主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反映出国共合作,故B项错误;联系历史背景可知,日本侵华所致的民族危机加剧,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加大,而民族主义的强化在一定量上压制了自由主义的空间,致使了自由主义的渐渐退潮而民族主义的逐步高涨,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1.有学者说,《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质的‘第二次结合’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这次“结合”的特点是
A.学习海外经验 B.坚持独立自主
C.突出规范变革 D.侧重理论探索
答案B
分析《论十大关系》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止是学习海外经验,故A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结合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可见这次“结合”的特点是坚持独立自主,故B项正确;这次“结合”与规范变革无关,故C项错误;这次“结合”愈加重视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D项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导致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A.国内全方位拓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考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规范
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答案B
分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进步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规范,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开放浦东没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之初,仍然遗留着传统而丰富的古时候儿童观,譬如“男璋女瓦”“男左女右”“男尊女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等。在络绎不绝的出洋考察之后,国人才发现西方近代社会则是“男女并重”“强迫教育”“生子女皆报官”“国中男女皆入学”等。民国将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年代。
——摘编自陆克俭《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
材料二近代以前,把儿童视为双亲所有物,与中世纪以来贯穿基督教的“原罪说”依旧占据主动地位,体罚、鞭挞的教育风俗依旧存在。此后英国洛克在《教育漫画》中主张“白板说”,声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后天的所有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痕迹”;卢梭则在《爱弥儿》中提出“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的价值,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进步,达成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政府纷纷立法并颁布手段,打造各级学校、博物馆、公园等,切实推进儿童的健康进步。
——摘编自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
依据材料1、二结合所学常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西方儿童观进步的特征。
依据材料1、二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指出近代中西方儿童观进步出现重大变革的相似背景及主要影响。
答案中国:带有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色彩;初步转向男女平等的西方近代化儿童观;民国后受西方影响开始看重儿童新式教育;进步过程中政府起了要紧的推进用途。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具备神学色彩;体罚、鞭挞为主要教育风俗;政府看重规范建设,推进教育逐步形成系统的近代教育观念;遵循儿童身心进步特征和规律拓展教育工作;看重儿童身心健康进步。
背景:经济上近代经济、工业化不断进步;政治上民主政治的进步、政府的看重;思想上人文主义的传播;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等。
影响: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有益于儿童的解放和进步。
分析中国方面从传统观念、西方影响、政府主导等角度剖析,西方则从宗教影响、体罚的风俗、主导者、新教育观念等角度剖析。第一小问背景,近代中西方儿童观进步出现重大变革的相似背景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方面的近代化进行剖析,经济上近代经济、工业化不断进步,政治上民主政治的进步、政府的看重,思想上人文主义的传播、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第二小问影响,近代中西方儿童观进步观产生的主要影响有:推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有益于儿童的解放和进步。
14.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不是“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只秦始皇焚书导致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不少错误,影响了大家对圣人之道的理解。除此之外,不少宋儒还觉得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的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说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第一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尤其是挖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守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伴随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与五帝年代的历史提出很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 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法,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导致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不承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闻及《说文》的考证,觉得“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征。
依据材料1、二并结合所学常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的地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的“疑古”思潮。
答案背景:儒学经典的缺失;儒学自己的缺点;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
特征: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不同:宋代的疑古主如果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世纪疑古是打造在史学办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
评价:积极: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辨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进步具备积极影响。
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分析第一小问背景,从儒学自己的不足与儒者的责任意识等方面剖析,从社会矛盾、佛道冲击等原因上剖析;第二小问特征,依据宋代儒学的进步之处剖析。第一小问不同的地方,则从宋与近代在方法上、目的上的不同进行剖析;第二小问评价,则从两个方面辩证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