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
1、选择题
1.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点( )
A. 答案A
B. 答案B
C. 答案C
D. 答案D
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杜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服装的西化现象渐渐盛行上海
B.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空前兴盛
C.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 攀比之风风靡致使社会风气败坏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大家思想还比较守旧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遭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大家很难同意西方医学常识
4.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因为不堪忍受溥仪的凌辱,需要法院
出面调解,并于同年十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震撼社会,被叫做中国千年未
有些奇事。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当时社会( )
A. 清王朝已经彻底没落了
B. 中国女人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C. 法院的权力已经高于皇权
D.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规范已经确立
5.《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将来,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装、解放服或列宁装,将来又时尚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 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 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 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6.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原因有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要紧方法③外国在华办报数目飞速增长④推进了维新运动的进步,促进了变法的达成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7.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报刊业步入飞速发展的轨道,一时间报纸成为抢手货。下列不是当时中国报刊业进步特征的是
A. 近代报刊对洋商和洋务集团有肯定依靠关系
B. 近代报刊是政府发行的公报
C. 大多模仿西方报刊形式,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 办报者总是兼有政治和经营上的双重考虑
8.1896年8月十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中三年级夜仍设文虎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 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愈加丰富
C. “西洋影戏”随着着优美的旋律
D. 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9.1874年1月29日,《申报》发表题为《记新式小车》的评论道:“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下列对该材料解析正确的是
A. “新式小车”是近代交通工具自行车
B. “新式小车”仅仅满足了达官贵人的出行需要
C. “新式小车”遭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D. “新式小车”已经取代传统交通工具
10.下图为中国保存到今天最早的蒸汽机车,它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应该运行于
A. 淞沪铁路
B. 唐胥铁路
C. 京张铁路
D. 京汉铁路
11.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风俗的服饰,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深受大家喜欢。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与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要紧元素。假如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感觉下列哪种服饰具备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点,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A. 西服
B. 中山服
C. 连衣裙
D. 长袍马褂
12.下图是1907年1月14日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由此反映出()
A. 辛亥革命推进了中国妇女的解放
B. 新文化运动鼓吹妇女走向社会
C. 报刊宣传能够帮助妇女地位的提升
D. 秋瑾是宣扬男女平权的第一人
13.下图是民国初年结婚典礼图片,从中反映出当时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上的变迁是
A. 男女平等的达成
B. 中国传统结婚典礼的废弃
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髦
D. 呈现出中西合壁、土洋并存的特点
14.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信件电报”的方法发送文稿。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借助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他们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这种通信方法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19世纪中期
B. 19世纪末期
C. 20世纪初期
D. 20世纪中期
15.顺治元年(1644)5月初中三年级日,颁布《剃发令》,很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不少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
A. 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 社会风俗具备稳定性凝固性
C. 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 二者都是革除陋习的政策
16.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 记录内容是民众的平时生活细节
B. 反映肯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 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 记录时间具备连续性,可信度高
17.辛亥革命后,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诗中涉及服装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B. 当时服装改革飞速推广到全国各地
C. 服装改革紧跟社会变革的节奏
D. 辛亥革命推进了国人服装的变化
18.从旧式结婚典礼与新式文明结婚典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国内近代以来大家物质生活和
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目前( )
①服装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
吃西式快餐的事情:“每天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 西式快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西式快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C. 西式快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式快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中国大陆
20.“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 火车
B. 轮船
C. 电报
D. 汽车
2、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上海近代报纸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主如果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教会报纸。这
些办给中国人看的教会报纸,主如果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规范、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报纸兴办和进步,逐步取代教会报纸,在上海独占市场。
材料二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和进步过程中,伴随西学东渐和各种政治、经济、文化
原因的促进,中国近代印刷业出现了持续、飞速发展的势头,吸引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及其资本的投入。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的《申报》馆了。前已述及,英商美查来中国经商,始作洋布和茶叶买卖,因经营不善而无利可图,遂欲改弦更张,另谋他业。当时见报业兴隆,便同他的朋友伍毕特、普莱亚、麦基洛筹资白银1 600两,购买了铅字及印刷设施,办起了声名显赫的《申报》馆。美查创办的《申报》馆,除《申报》外,还印刷了《申报馆聚珍版丛书》。丛书分正、续、余三集,收书多达二百种。
材料三下图为《申报》馆外景
依据材料一,剖析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外国人办报热主要涉及什么人?办报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中办报人的身份有哪些变化?1872年《申报》载文说:“庶几留神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由此判断《申报》的内容应该有什么特点?
依据材料三,剖析《申报》馆的建筑特征,并剖析出现该风格是什么原因。
2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虽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
“更有西服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资金浪掷轻利权”。
“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解说,满街游戏任驰驱”。
“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近来各处报馆开,多登表白好发财”。
“听说明朝大跑马,倾城士女兴飞腾”;“衣裳时式鬟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
“英商游憩有家园,不许华人闯基础知识”;“华人游息辟公园,铁作围栏与栅门”。
——摘编自顾炳权《上海洋场竹枝词》(注:“爱皮西地”即ABCD)
回答:依据材料,指出上海社会生活近代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和所学常识概括近代前期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是什么原因。
23.交通是现代社会的血脉,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各国铁路建设各不相同。1875年德国铁路里程是27960公里,1890年美国铁路里程是26900公里,同年的英国是32000公里,1894年中国铁路里程却只有483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材抖二
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析中国近代铁路进步史》结题报告
材料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常识,剖析中外铁路建设出现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2)结合所学常识,从材料二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3)据材料三,从交通方法、动力、工具等方面概括四川交通的变迁。结合所学常识指出影响其变化是什么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4.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常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
——《新唐书·车服志》
材料二在每个通商口岸城市,衣着华丽、不循规制者大有人在……新式学堂里生动活泼的学生制服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式军队也一改过去兵勇年代邋遢的形象,呢制军装映衬出军人威武的英姿;民国将来……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更是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苏文生、赵爽《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材料三19世纪的后三十年西方女人裙子的重点移向后臀,并用堆积的大蝴蝶结和褶裥来增加后部的前凸后翘感,上体的造型则是突出乳房的前凸后翘。……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前凸后翘、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张乃仁、杨蔼琪著译《外国服饰艺术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时候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常识剖析形成这种特征是什么原因。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服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剖析形成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
依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后期西方女人着装的特征。结合所学常识剖析其缘由。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 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双节的庆典主要时尚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新年与中秋节盛况依然。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互联网中,仍有一席之地。很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结婚典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名字,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结婚典礼仍然维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时尚。
——摘编自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
依据材料指出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征。结合所学,简要剖析北京区域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
答案分析
1.【答案】A
【分析】剖析每个选项,B和D都是改革开放后的现象,由于电视和互联网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渐渐时尚的,排除B和D。C项所述非常明显是文革时期的文化现象,排除C。建国初期中国和苏联打造了亲密的合作关系,列宁装和苏联小说时尚,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所以答案为A。
2.【答案】C
【分析】材料中“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并不可以说明服装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提及服装对经济的进步,故B项错误;“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可以看出服装引领等级观念的渐渐淡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显示出社会风气的败坏,故D项错误。
3.【答案】A
【分析】生产由大夫来接生,说明观念已开放,但觉得“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倡导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又说明大家思想还比较守旧,故A项正确;材料没体现男女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没体现西方民主思潮,故C项错误;材料倡导生产由大夫来接生,说明在一定量上同意西方医学常识,故D项错误。
4.【答案】B
【分析】1912年,清王朝统治被推翻,A项结论不符合史实;C项结论不对;而D项结论不符合当时的中国实质状况。文绣借助法律方法提出离婚,反映出女人的自主意识增强,说明中国女人渐渐摒弃了落后的封建观念。
5.【答案】C
【分析】社会生活是年代的缩影,反映年代特点。从材料看,建国初期,中国各地对所谓“资产阶级”文化的抵制和批判,反映了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抵制;同时意识形态、个人崇拜的服装遭到推崇,反映出当时国内政治特征,故C项最符合题意。
6.【答案】C
【分析】材料中的表格是反映中国人办报数目飞速增长而非外国在华办报数目飞速增长,材料是考查中国人办报数目飞速增长是什么原因而非中国人办报数目飞速增长的影响,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进步,促进了变法的达成”是中国人办报数目飞速增长的影响,所以本题但凡含③④的选项均是不对的。
7.【答案】B
【分析】A、C、D三项均符合史实,B项明显与史实不相符,近代报刊的进步政府扶植的成分小,多为民间组织进行。故选B。
8.【答案】B
【分析】A、D两项太绝对化;当时电影是无声电影,C项不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
9.【答案】C
【分析】据材料“二轮小车近上海新创设之举,租界通衢已见。斯新式装饰华丽,乘坐舒服,想实适于时需也。其车来于东洋……所望者惟车数之日渐增多耳”可以得出“新式小车”遭到城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
10.【答案】B
【分析】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因此可判断答案为B。
11.【答案】B
【分析】西服是从海外引进的,排除A项;连衣裙是中西方都非常常见的服饰样式,排除C项;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排除D项;中山服是孙中山结合西服和中国传统服饰的特征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本题选B项。
12.【答案】C
【分析】《中国女报》创建于1907年,而辛亥革命开始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时间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女报》宣传爱国、革命、女权,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只能得出秋瑾宣扬男女平权,不可以体现第一人,故D项错误。
13.【答案】D
【分析】依据图片信息,民国初年结婚典礼仪式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故D项正确;男女平等,是指成人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故A项错误;“中国传统结婚典礼的废弃”表述绝对化,故B项错误;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映的是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与结婚典礼仪式的变化没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14.【答案】C
【分析】19世纪中期还没出现无线电报技术,故A项错误;无线电报技术是19世纪末创造的,但当时没传到中国,故B项错误;无线电通信方法在中国出现于1906年,故C项正确;无线电通信方法在中国最早出目前20世纪初期,不是在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5.【答案】B
【分析】材料中《剃发令》和《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显示都是官办法令剪辫子,不是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虽然前后颁布法令进行剪辫,但仍有不少人不服从,说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剪辫子是一种风俗,不是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故C项错误;《剃发令》是民族同化手段,故D项错误。
16.【答案】B
【分析】记录内容是民众的平时生活细节,不可以体现其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这本长达45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帐”,记录家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国内现代社会时期的历史变迁,故B项正确;记录者虽是普通百姓,尽管详实,但其史料价值不在于此,而是它反映的社会变迁,故C项错误;这是个人记录,具备肯定的可信度,不可以说可信度高,故D项错误。
17.【答案】B
【分析】审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辛亥革命后”,再由引文中的“旗装改汉装”“短衣裳”“脚”“六寸长”等信息,结合教程可知反映的是大家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服装改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B项错在“飞速推广到全国各地”,由于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落后状况,服装改革并未得到飞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是什么原因辛亥革命的推进,C、D两项正确。故选B。
18.【答案】D
【分析】从图片看,西服出现,说明①正确;图片人物已经剪辫,说明②正确;出现西式婚
礼,说明③正确;从图片女性的脚看,④正确。
19.【答案】B
【分析】从材料信息看,西式快餐馆只是少数人的就餐场合,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如此的大城市,所以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20.【答案】C
【分析】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三项没办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可以做到,故选C。
21.【答案】教会和教士为主。目的是传教布道,报道宗教活动,也兼有宣扬西方政治规范、道德观念和炫耀科学文明的意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身份变化:以外国商人为主。特点:以新闻为主,讲求报道的真实性。
特征:中西合璧。
缘由:1840年将来,外国人来华居住,带来了全新的居住文化,西式建筑逐步增多。
【分析】第一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常识。第二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常识剖析解答。第三问结合材料,联系我们的常识储备剖析解答。
22.【答案】表现:城市交通工具变革,大众传媒出现(近代报馆打造),崇拜西方生活方法(西洋化),西方宗教的传播,民众娱乐方法的多元趋势(世俗化),女装时髦化等。
缘由: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法产生较早,西方科技的引入,新的城市社会阶层的出现,带动生活方法的变化(从经济方面来回答也可);思想文化上,新思潮的产生、思想解放运动、新式教育和大众文化传媒事业的进步;政治上,国内资产阶级改革革命动的推进等。
【分析】第一问抓住重点信息“汽车与电车”、“报馆”、“争购舶来品”、“衣裳时式鬟”、“教堂”、“跑马”、“公园”等,从交通工具、大众传媒、宗教传播、生活娱乐方法、服装等方面列举表现。第二问从政治变革、经济进步、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回答即可。
23.【答案】(1)缘由:中国社会规范和经济落后;观念守旧;科技落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控制。西方工业革命的推进;经济发达;规范先进。
(2)信息: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建设持续进步;近代铁路的进步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铁路建设获得肯定的进步;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飞速发展。
(3)变迁:①方法:由水陆运输进步到水陆空运输;
②动力:由畜力、水力和人力进步到机械力、电力;
③工具:由马驮、木船进步到火车、轮船、飞机;范围:从国内扩大到国际。
缘由:政府的看重;实行改革开放,经济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思想观念的变化。
(4)认识:交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紧推进力。政治、经济、科技的进步对交通进步起着要紧用途。
【分析】(1)依据材料一的数据,“差异”是指中国铁路进步缓慢而西方铁路飞速发展。回答差异是什么原因根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思路进行,并且应该从两方面回答:中国铁路进步缓慢是什么原因和西方铁路飞速发展是什么原因。譬如政治方面,中国是封建规范,十分落后,而欧洲不少国家已经打造资产阶级代议制;经济方面,中国是小农经济,贫困落后,而欧洲国家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进步;思想方面,中国人观念守旧,不想同意新事物,而西方思想开放;文化方面,中国科技十分落后,而西方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外交方面,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控制等。
(2)总结表格信息的办法,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采集信息,也可以从表现和缘由方面来总结信息。从整体看,中国铁路在不断进步,从每个阶段看,1894~1911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九千多公里,缘由是列强的侵略,由于其中中国自己控制的铁路不到7%,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时对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可见,中国铁路进步与列强侵略关系密切;1927~1945年中国铁路进步主要得益于国民政府的推进,可见,在国民政府的推进下中国铁路建设有了一定量的进步;1945~1978年铁路进步的重要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2006年铁路飞速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
(3)第一小问变迁,需要从交通方法、动力、工具三个角度回答,回答“变迁”应该回答“从……到……”的变化过程,即要答出变化的前后状况。依据上下图片来探寻有关信息。交通方法主如果指交通类别的划分,其变迁从图片看,是从水陆交通进步到水陆空交通;动力的变化是从过去借助人力、畜力、水力到借助机械力和电力(高铁);工具是指具体用的器物,过去用马、木船到后来用火车、轮船、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第二小问缘由,即问现代交通进步是什么原因,可以根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传统的答卷思路去回答。比如政治上党和政府对进步交通事业的看重,经济上改革开放,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思想上大家思想观念的开放,文化上科技的进步,国际上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进步的需要,因此交通运输业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4)综合以上材料谈认识,第一要把材料内容进行总结综合,再谈认识。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铁路的进步展开的,故认识也应当围绕铁路展开。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得出一个中心思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影响着铁路建设的进步;而铁路建设的进步又影响着国家的进步。围绕这一思想谈认识即可。
24.【答案】特征:具备严格的等级规范。
缘由: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规范;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变化:突破等级观念;个性鲜明;职业特征突出;服装平等得到法律保障。
缘由:通商口岸的开放;近代教育的进步;新式军队的打造;中华民国的打造;西学东渐等。
特征:重视个性;崇尚美感等。
缘由:工业革命影响;民主政体的确立与健全;思想解放运动;女权运动兴起等。
【分析】第问第一小问特征,结合材料一中信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剖析回答;第二小问缘由,可以从政治上宗法等级观念及君主专制、经济上小农经济的产物的影响回答。 第问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二中信息“不循规制”“衣饰上的平等观念”、服装的职业化和追求个性方面总结,再具体剖析缘由。第问第一小问19世纪后期西方女人着装的特征,结合材料三中信息“女人裙子的重点移向后臀……塑造出的是既窈窕又前凸后翘、既迷人又端庄的西方美女形象”剖析回答;第二小问缘由,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剖析回答。
25.【答案】特征:传统风俗与新风俗并存。
背景: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打造;经济:近代商业的出现与进步;思想文化:西方思想与生活方法的影响(其它言之成理的背景即可)
【分析】重点信息:民国时期、“双节的庆典主要时尚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新年与中秋节盛况依然、传统色彩浓郁的京都庙会、很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新式结婚典礼、旧式结婚典礼仍然维持着强大惯力。题干反映出民国时期社会风俗新旧并存的现象,其缘由应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