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上海浦东新区2019年高中三年级第二学期语文三模试题

   日期:2024-06-01     来源:www.fqcyw.com    浏览:597    
文章简介: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水平测试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  页,满分150分,答卷纸共8页。 2.作答前,在答卷纸正面准确填写名字、准考证号等信息。

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水平测试

高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  页,满分150分,答卷纸共8页。

2.作答前,在答卷纸正面准确填写名字、准考证号等信息。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卷纸上与试题题号对应的地区,不能错位。在试题上作答一律不能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   积累与运用  (10分)

1.按需要填空。(5分)

⑴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⑵小楫轻舟,__________。(周邦彦《__________》)

⑶士“任重道远”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

2.按需要选择(5分)

⑴下列成语用正确一项是(    )(2分)

A. 寒风从窗缝里灌进去,常常把大伙从睡梦中冻醒,叫人__________。

B. 代表们结合实质状况,__________,为当地区的经济进步献言献策。

C. 昨天下午,千人团队游览了日月潭,领略了__________的宝岛风光。

D. 为了铁路的早日通车,工程技术职员__________,克服了重重困难。

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日常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我们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总是可以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__________这样看来,这个世界是爱冒险的人。

①当那些有自知之明者还在苦苦计算得失概率时,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

②即使有人争,或许他们还不如你。

③过度自信者的角逐方案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④假如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

A.①③②④B. ①③④②

C.③②④①D. ③④②①

 

2、阅   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学者的本分

胡成

①学术研究的要旨,在于常识革新意义上的发现和创造。就其成败得失来看,假如套用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样似可以说成功的学者都很像,不成功的学者各有各的烦恼和伤心。一般说来,学术上可以成功之人,是在正确的时间里研究正确的问题,需要天分、练习、勤奋,当然还要有点运势。这就注定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崭露头角,成为学术研究的佼佼者。毕竟,在未知世界里的探索,前面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大部分人终生只不过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却不见得能有收成。

②当然,有幸做出点成绩者大有人在。不过,假如不可以进入学术史意义上的“发凡起例”,或者说带来科学革命意义上的“范式转换”,那点成绩也只不过为别人建造巍峨大厦增砖添瓦。这就像吾人进到北京故宫,第一映入眼帘而赞叹不已的,是炫丽的房顶、威严的大殿、堂皇的拱门、挺拔的圆柱;不会有多少人注意修造这类建筑所用的青砖绿瓦。好在,终生以学术为业之人,多多少少都有的病态的自恋爱结。即便生不逢时、身处逆境,也没太多想到知难而退。

③由此说来,学术生涯确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是“一场疯狂的冒险”,多数人注定一无所获,失意而归。韦伯语重心长地质问那些年轻学生:“你可以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也无创痛不痛?”在他所谓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的讲述里,非常难说没自己心理不平衡和受挫感的投射。

④韦伯的这一质问怕还有实实在在物质生活上的羞怯和失落。现在不少大学的薪资规范,采行的是“竞赛制”,教授分为“基底薪资”加“职位津贴”。就基底薪资而言,几乎所有学者都没办法过上体面的生活。作为补偿,基底薪资之上加了少量的“职位津贴”,评定标准是所谓数字化的营业额考核。所以,当下“不成功”的学者,最后假如可以坚持下来而不至于魂不守舍,肯定比当年的韦伯更能经受住各种“折腾”。

⑤生活的坎坷和困蹇,本来就不仅仅是单一负能量。特别上天赐予学者的一小点睿智,是普通人对不幸多默默承受,而他们则能咀嚼、回味、深思,乃至言说我们的伤痛和烦恼。就像尼采把思想者称为“有病的动物”,觉得人的尊严只在感受巨大痛苦的精神之中——即痛苦使灵魂敏锐,当灵魂不愿屈服之时,意志更加激昂,思想也就愈发活跃。事实上,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就已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古时候学人作为自由职业者,运蹇时乖而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可将自己不为当下同意的创世之作,“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然而,现代学者作为职业研究职员,参与的是一种集众的工作。他的任何研究都需要经过同行仔细验证,与学术一同体的认真审察,故不太可能“朝闻道夕死可矣”。要紧的是,“不成功”的学者置身底层和边缘,较多发愤之作,难免没一点离经叛道,自然比成功的学者更期待一个可以鼓励自由表达建议,公开交换看法的外在宽容环境。

⑥此外,“不成功”学者还应比成功的学者,更重视学术一同体的内在环境。这也是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重视同僚之间的合作与角逐。哪个也不会不承认,与杰出之人作为同事相处,可能将永不停止地追求卓越;假如周围都是些平庸之人,则会让自己变得乏味而无生气。这也可以理解当年的韦伯,尽管很久里离职而离开大学,却时刻关心学术一同体的坚持和恪守。一九○八年他在《法兰克福报》刊发文章,尖锐批评普鲁士教育部大学事务部门将曾在地方大学任教之人,擅自任命为柏林大学经济学正教授。韦伯觉得这一任命不合法,践踏了十九世纪德国业已确立的大学教师聘任的自治传统。由于让当局反感的一位学者占据了教授职位,执事者会惩罚性地任命另一位迎合上级之人,在学者之间制造矛盾和争斗。

⑦讲这类,是想让那些“不成功”学者,或那些将要毅然步入这一“疯狂的冒险”之年轻学人,能有稍微多一点的从容不迫和气定神闲。面对那样无奈的现实世界,学者非常重要的责任可能不是拯救这个世界,而是第一设法拯救自己。既然尽了我们的本分,一定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纵使在职业生涯结束之时,吾人仍然无所建树,壮志未酬,那又何妨?

                                                                 (有删改)

3.第②段“增砖添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2分)

4.对③④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伯说学术生涯是“一场疯狂的冒险”,由于多数学者注定一无所获。

B.只有出色如韦伯,学术生涯才可能没心理的不平衡和受挫的感受。

C.大学薪资制特别是营业额考核,让学者能坚持下来而不至于魂不守舍。

D.让学者在物质方面过上体面生活就能防止韦伯当年那样的“折腾”。

5.依据第⑤段文意进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活的坎坷和困蹇肯定能给学者带来正能量。

B.学者假如只不过对不幸默默承受那是不睿智的。

C.古今学者对价值的认可方法事实上并无不同。

D.成功的学者不屑于发愤之作也不会离经叛道。

6.剖析第⑥段作者是怎么样论证看法的。(4分)

7.联系全文,概括“不成功”的学者的特点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①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②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些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3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③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念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携手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④现在,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厨里,我用目光一次次爱抚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⑤假如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手到擒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更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⑥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⑦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__________他的画这样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一个人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⑧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原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好似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⑨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原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原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类原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⑩我站在一张张原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类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类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⑪看着这类原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问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这样,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⑫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大家日渐蒙尘的双眼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⑬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本,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现在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儿,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伴随在先生身边。

⑭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样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到今天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⑮除去灾难,病痛,无时无刻要快乐,特别是双眼的快乐。要看到所有开心的事物,耳朵如果听不到快乐,双眼可以。

⑯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首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⑰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块,和世间的所有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⑱他说:“大家看我的画,我看大家的双眼。__________”

⑲醒着的不止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⑳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8.剖析第⑦段画线句的用意。(3分)

9.文章第⑪段第⑯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加以剖析。(4分)

10.剖析第⑱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3分)

11.剖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哪些用途。(5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 题。(8分)

幽州夜饮 (唐)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哪个知恩遇深!

12.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1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3分)

A.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氛围。

B.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生活易老的忧伤。

C.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14.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5—20题。(18分)

①王思远,琅邪临沂人。尚书令晏从弟也。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深见礼遇。__________,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与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理之,事感朝廷。

②建元初,迁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与竞陵王子良素好士,并蒙赏接。思远求出为远郡,除建安内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祥日②,又固陈,世祖乃许之。

③邵陵王子贞为吴郡,世祖除思远为吴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论者以为得人。以疾解职,还为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政,不之任,仍迁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思远依事劾奏,高宗及思远从兄晏、昭略叔父文季请止之,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④建武中,迁吏部郎。思远以从兄晏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台权要之职,上表固让。曰: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正以臣与晏地惟密亲,必不适合俱居显要。且亦缘陛下以德御下,故臣可得以礼进退。上知其意,乃改授司徒左长史。

⑤初,高宗废立之际,思远与晏闲言,谓晏曰:兄荷世祖厚恩,今一旦赞此人,未知兄以后何以自立。若及此引决,犹可不失后名。晏不纳。后晏败。

⑥思远清修,立身简洁。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便捷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上从祖弟季敞性甚豪纵,上心非之,谓季敞曰:卿可数诣王思远。永元二年卒,年四十九。

注:①友于:兄弟之爱。②祥日:丧祭名。③阿戎:称堂弟,此指王思远。(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宋建平王景素辟为南徐州主簿      ⑵高宗辅政,不之任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1)思远不从,案事如故(    )   (1分)

A.案件   B.查究   C.几案    D.根据

(2)陛下矜遇之厚,古今罕俦。(    )   (1分)

A.庄重   B.骄傲   C.自夸    D.体恤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B.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C.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D. 长兄思玄卒/思远友于/甚至表乞/自解不许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宾客来通,辄使人先密觇视。衣服垢秽,便捷不前;形仪新楚,乃与促膝。

19.剖析第①段写“景素被诛,左右离散”有哪些用途。(4分)

20.从第③段和第⑤段看,王思远具备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征(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1—25题(13分)

送夏进士序       龚自珍

①乾隆中,大吏有不悦其属员者,上询之,以书生对。上曰:“是胡害?朕亦一书生也。”大吏悚服。(甲)是其炳①六籍、训万世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吾杭夏进士之京师,将铨②县令,纡道别余海上。相与语,益进,睟然愉,谡然清,论三千年史事,建议或合或否,辄咍然□欢。余曰:“是书生,非俗吏。”(乙)海上之人与乡之人皆曰:“非俗吏!”之京师,京师贵人长者识余者,皆识进士,亦必曰非俗吏也。 

     ③虽然,固微窥君,君若惧人之訾其书生者,又若有所讳夫书生者,暴于声音笑貌焉。天下事,舍书生无可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已而讳之耶?且如君者,虽百人訾之,万人訾之,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为之而不肖,愈见其拙;回护其拙,必然书生与俗吏两无所据而后已。噫!以书生之声音笑貌,加之以拙,济之以回护,终之以失所据。(丙)果尔,则进士之为政也,病矣! 

④新妇3日,知其所自育③;新官3日,知其所与④(丁)予识进士十年,既庆其禄之及,于吾里有光,而又恐其信道之不笃,行且一前而一却也。于其行,恭述圣训,以附古者朋友赠行之义。

                                                              (有删改) 

 【注】①炳:光明,显著。②铨:这里指去吏部听候选派授职。③自育:自我修养,道德教育。④与:心许,同意。这里指政见、倡导等。

21. 第②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1分)

A.则    B.且    C.以    D.为

22.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吏由于囿于书生之见而看不起其下属。

B.皇帝信赖书生,对大吏的做法不以为然。

C.皇帝过去也是书生,这使大吏肃然起敬。

D.皇帝的说法英明,可彪炳史册传扬万代。

2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文本甲、乙、丙、丁四处,适当的地方是(   )。

(2分)

呜呼,大哉斯言!

A.甲B.乙C.丙D.丁

24.剖析第③段的行文思路。(4分)

25.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三  作文

26.有人说,世界上不是缺少价值,而是缺少对价值的一定。

对此,你如何看?写一篇800的文章,题目自拟。

 

 

 

 

 

 

 

 

 

 

 

 

 

 

 

 

 

 

 

 

 

 

 

 

 

 

 

 

 

 

 

 

 

浦东新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水平测试

高中三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按需要填空。(5分)

(1)楼船夜雪瓜洲渡

(2)梦入芙蓉浦    《苏幕遮》

(3)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按需要选择(5分)

⑴ B(2分)

(2)D(选B得1分)(3分)

 

3. (2分)为别人伟大的学术收获(1分),作源于己的一点贡献(或提供一些帮助)(1分)

4.A 

5.B(3分)

6.(4分)第⑥段先提出看法,(1分)然后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将与杰出之人作为同事相处和周围都是些平庸之人的结果对比,突出重视学术一同体的内在环境的重要程度;(1分)再以韦伯刊发文章批判破坏同僚之间的合作与角逐的内在坏境的行为为例证,(1分)具体有力地证明看法。(1分)

7.(4分)事业上不够成功,只不过为其他人添砖加瓦;常常遭受心理上和物质上的不平衡和失落的折腾;能咀嚼、回味、深思不幸,乃至言说我们的伤痛和烦恼;期待一个可以鼓励自由表达建议,公开交换看法的外在宽容环境;重视学术一同体的内在环境。(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得分,满4分为止)

 

8.(3分)

画线句打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景象剖析1分);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征(画作特征1分);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画家情感剖析1分);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与对画家本人的赏析(作者对作品的体悟、对画家的情感,写对任意一点得1分,满3分为止)。

9.(4分)第⑪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好似梵高中一年级样,虽历经磨难,但一直对将来抱着期望。(2分)

第⑯段是从木心先生我们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2分)。

10.(3分)

“平常沉睡着”是指平常不少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的价值(无人理解他)(1分),“善良的人”“注视它”“醒了”是指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的含义(1分)。表现了木心对知音的渴望(1分)。

11.

 

12.A (1分)

13.C(3分)

14.(4分)军中舞剑,那壮阔的场景及刚劲的舞姿,给人以雄健豪壮的感觉(2分);胡笳悲凉的声音,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苦寒,将士长期征战的辛劳,容易勾起将士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岁月迟暮的悲伤。所以说豪壮中寓悲凉,让人感慨。(2分)

 

15.(2分)(1)征召  (2)赴、往、到

16.(2分)(1)B   (2)D

17.(2分) C

18.(6分)有宾客来访,(他)总要派人先暗作察看,假如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趁便不上前,假如来人仪表鲜明整洁(或整洁漂亮),他才想促膝相谈。(通、辄、密、觇视、便捷、乃、两处省略为7个点,错一个,扣一分,扣满6分为止。)

19.(4分)左右的人(那些下属)只了解远祸全身,不考虑恩义(1分),与王思远“亲视殡葬,手种松柏”的行为(1分)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王思远的重情重义的美德(1分)。

20.(2分) 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深谋远虑

 

[参考译文]

王思远,是琅笽临沂人。尚书令王晏的堂弟。王思远被宋朝时建平王刘景素征召为南徐州主簿,非常被以礼相待(重视)。景素被杀后,手下人东逃西散,王思远亲自负责他的殡葬事宜,又亲手在他墓上种植松柏。并和庐江何昌宇、沛郡刘琏上表为其说明,感动了朝廷。

建元初年,调任太子中舍人,文惠太子和竟陵王萧子良平素喜欢结交名士,王思远非常受他们赏识和接纳。王思远请求出仕边远郡县,被任命为建安内史。长兄王思玄过世,王思远兄弟之情甚笃,上表恳请辞官,未被准许。到了祭日,又坚决请求,世祖这才准奏。

邵陵王萧子贞为政吴郡,世祖任命王思远为吴郡郡丞,以本官行郡事,舆论都觉得他是最适合人选。(思远)后因病离职,还京任司徒谘议参军。高宗辅佐治理政务后,没重用王思远,依旧迁任他为御史中丞。临海太守沈昭略贪赃徇私,思远便据实弹劾,高宗和思远堂兄王晏与昭略叔父沈文季都请他别如此做,思远不从,依旧像以前一样调查此事。

建武年间,王思远迁任吏部郎。他考虑到堂兄王晏现为尚书令,便不想和他都在中央任要职,上表坚决辞让,他说:陛下对我的厚爱,古今难比。只不过由于我和王晏关系亲密,的确不适合都居要职。而且也是由于陛下以德统率臣下,所以臣下才敢以礼选择进退。皇上理解他的心思,于是改任王思远为司徒左长史。

当初,高宗实行废立君主的时候,王思远和王晏闲聊,他对王晏说:哥哥蒙受世祖厚恩,今日一旦帮助此人,不知你以后怎么样立身。假如目前自杀,还可以挽回未来的名声。后来王晏事败。

王思远为人清修,立身简洁。有宾客来访(交流),他总要派人先暗作察看,假如来人衣服有污垢,他就想法不上前接近,假如来人仪表鲜明整洁(整洁漂亮),他才想促膝相谈。皇上的从祖弟弟萧季敞性情豪纵,皇上心里不满,就对他说:你可以多去拜访王思远几次。永元二年(思远)过世,当时四十九岁。

21(1分):C

22(2分):B

23(2分):A

24(4分)先写夏君像是担心其他人诋毁他是书生,在言谈神色之间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1分);然后写真的的书生是可以托付国家大事,如此的人不必害怕其他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1分)。接着说像夏君如此的人,即便有很多人诋毁他,他也很难有像俗吏那样的行为(1分)。最后说假如极力为自己辩护,必然会弄得书生和俗吏都做不像,最后在治理政事上陷入糟糕的境地(1分)。

25(4分)对友人将要担任吏职,荣耀乡里表示祝贺;赠序鼓励友人坚信圣道,不要犹豫;期望友人不要为书生的称呼感到自卑,要维持书生的本色而不混同于俗吏之流。(答对其中任意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

 

[参考译文]

①乾隆年间,高官中有不认可他下属官员的人,皇上问他(为何不认可),他用下属官员是个书生来回答。皇上说:“这有哪些不好?我也是一个书生呀。”高官恐惧地表示服从。啊,这话伟大啊!它将光大昌明六经的旨意,教诲千秋万代。

②嘉庆二十二年春季,大家杭州府的夏进士去京师,将要选拔为知县,绕道来上海和我告别。我和他交谈,感觉他愈加长进了,面色温润和悦,神态举止峻挺高洁,议论三千年的历史,两人的怎么看有些相同有些不相同,他一直笑着,看上去欢乐。我说:“这是个书生,不是平庸的官吏。”上海的人和同乡的人都说:“不是平庸的官吏!”他到京师去,京师与我相识的尊贵人物,都认识夏进士,他们也必然会说夏进士不是平庸的官吏。

③虽然这样,但认真暗暗地察看夏君,夏君像是害怕其他人诋毁他是书生,又像是有意隐瞒自己是个书生,这类心理都表露在言谈神色之间。国家的事,除去书生,无人可以托付。真的的书生又极少,有一个真的的书生在此,却会害怕其他人诋毁自己而避忌书生这个称呼吗?再说像夏君如此的人,即便有一百个人诋毁他,一万个人诋毁他,他咬着指头发誓不做书生,以言辞捍卫我们的尊严,极力地辩解他不是书生,难道他最后可以与俗吏的行为相似吗?学做俗吏却学不像,愈加显出他的迂笨,曲意辩护他的笨拙,进步下去,必然会弄得书生和俗吏二者都不像才停手。唉!以书生的言辞神态,加上迂笨,再添上曲意袒护,最后失去书生的本色。要真是如此的话,那样夏进士治理政事,就糟糕了!

④新娘子过门三天,可以了解她的德行修养;新官上任三天,可以看出他的治政倡导。我结识夏进士十年,既庆贺他得到官职,给大家乡里增光,又担忧他信仰圣人之道不坚定,行动上将会前进一步又后退一步。在他上任的时候,我恭敬地陈述皇上的教诲,也是附从古时候朋友送行赠言的意思。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